轻工重器诞生记
——中国第一台制瓶机制造纪实
(连载七)
作者/张一民
责任编辑/东山劳野
南国会战 解剖“美机”
1965年2月16日,农历正月十五,辛酉日。轻机厂作为设计小组的先行队伍,先于河北轻化工设计院章仁启等七人和北京轻工设计院的龚恒丹等人,首先和广东玻璃厂的李浩平接上头,熟悉样机后,随即展开工作。
对于广东的IS191型行列式制瓶机,罗锦钊已经有所了解。当罗锦钊从北京二玻回周村后,和綦建义旋即赶往广州,调研美机与苏机的异同。广东玻璃厂于1958年进口美国在瑞典的“HARTFORO”公司制造的“I.S191型”五组行列式制瓶机两台,这种“I.S191型”五组行列式制瓶机设有“62PROCESS”装置,可以用吹—吹法,压—吹法成型并附真空管路控制。可以用真空代替雏型排气,是当时世界上较先进的制瓶机。苏制AB—4型四组行列式制瓶机是仿制美国1940年以前的行列式制瓶机,只能用吹—吹法成型,气缸返回大部分是用弹簧,而美国I.S机用的是空气压缩气,相比之下,苏制机可靠性较差。另外,气缸的气密性不好,许多地方润滑不可靠,材料选择及工艺制造也比较粗糙。据李浩平讲,广东玻璃厂使用美国制造的制瓶机4年多的时间,基本熟练地掌握了行列式制瓶机的操作与维修,并且还在若干局部进行改进。
罗锦钊和綦建义分析到美机和苏机的这些不同之处,一致认为测绘样机定在广东玻璃厂是完全正确的,是为今后的产品发展奠定了基础。
山东轻工业机械厂从1964年开始承担国内玻璃机械制造,已试制成功自动供料机、分料器、加料机、网带等,气动机构有自动供料机配气阀,各种分料器气缸,基本上掌握了气动机构及一般玻璃生产的要求,为试制行列式制瓶机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轻机厂4名参加测绘的工程技术人员滿怀信心地投入工作。
广东玻璃厂坐落在广州的员村,四季常青,风景宜人。来自河北、北京、山东、广东的二十多个青年人聚在一起,朝气蓬勃,井然有序地进行测绘设计。
由于广东玻璃厂及北京第二玻璃厂进口的自动制瓶成套设备都在运转使用中,无法停止运转进行检验测定,只能靠搜集国内外行列式制瓶机的有关资料,设计组搜集了美国一些资料,与广东省科学技术委员会情报所取得联系,代为复制及翻译,并进行研究对比。在广东玻璃厂的支持配合下,罗锦钊等人对美国行列式制瓶机一些关键零部件进行取样,在广东省机械工业厅中心实验室、广州造船厂及广州市工业产品检验所等部门的大力协作下,测量了材料硬度并进行化学分析,对全机组织检验同时作机械性能试验。此间,正巧北京第二玻璃厂对苏制AB-4机进行大修,设计组前往查看机器磨损情况,分析内部的一些零件的加工精度。在整个图纸设计与审查工作中,罗锦钊通盘审查图纸1400余张。
由轻工业部组织的河北轻化工设计院、北京轻工设计院及广东玻璃厂和轻机厂的测绘人员,在广东玻璃厂进行图纸设计工作中,做到了使用、设计、制造三方面结合,广泛地征求操作工人及技术人员的意见,熟悉结构要求,从制造角度分析与研究国外加工制造选用材料及工艺方法,作为改进设计的参考。罗锦钊和綦建义在图纸审查时,同步制订技术工艺文件。黄向村、周美泽负责进行现场工艺准备。当各个部分的图纸完成后,立即编制工艺文件,设计工卡量具工装准备,以争取更多的时间完成试制准备工作。
测绘工作是单调乏味的,那时还没有电视、没有音乐、没有任何业余娱乐活动,日出而作,夜半而息,三人一间宿舍,每天1角钱的伙食补贴,双眼熬红了,嗓子干哑了,整天听着制瓶机作业“噗哧”、“噗哧”的单调噪声,使人感到神经都麻木了。
员村是个盛产玉兰花的地方,广东玻璃厂到处种满了玉兰花,尤其是厂门口的四株玉兰,才三月初便打朵儿了,从褐色的蒂上,伸出粉绿色的蕾,似开始出壳的雏鸟儿,煞是可爱。春天的气候,说变就变,一股寒流袭来,夹杂着南方少有的飘雪,这段时间,总是雾气腾腾,难得晴天。至到三月末玉兰含苞待放,四月初便缓缓绽开,盈盈地似开似合,花蕊儿呈肉红色,中间窜出一个箭,却是绿的,娇嫩的很,散发出馥郁的芳香,一阵儿风,一阵儿雨,落樱缤纷……。罗工每天忙完工作,倦了,总爱站在花前静静地欣赏,那肉色的蕊,转红,蝌蚪般似的。于是,玉兰花变成了一个美丽的仙子……亭亭玉立,一天的劳累便在这一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在这样的环境中,这群人拿着世界上差不多是最低的工资,却在为制造中国第一流的机器而忙碌辛苦,他们没有怨言,不敢懈怠,默默奉献!这就是当时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的执着精神。